新华网马轶群:解决信息消费升级与结构性矛盾,只能依靠媒体自我革命
  发布时间:2019-12-19      浏览次数:3669

12月6日,第十届CSFF短片节短视频产业与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论坛以“技术赋能与媒体融合”为主题,围绕媒体融合的内容生产、平台创新、技术驱动等多项话题,政府领导、主流媒体领导、权威专家学者以及互联网高层各抒己见,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媒体融合的成果和趋势、转型路径与方法等,并着重展示了短视频以及技术发展如何拓宽融媒体发展的边界,对于未来融媒体形态做了预见。

会上,新华网融媒体产品创新中心总监马轶群先生,分享了题为《创意引领 技术赋能 助力融合发展——新华媒体创意工场短视频创新实践》的演讲。马轶群介绍了新华媒体创意工场的情况,分享了新华网在视频领域进行“创意+技术”的实践——主旋律创意短视频、正能量品牌栏目、新闻资讯短视频、智能化的应用,并提出了“内容是根本、创意是关键、技术是引领、受众是指引”的思考和展望。

 

以下是马轶群先生的演讲全文:


各位同行、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华网在短视频领域的探索。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现在短视频无处不在,短视频也不断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各大主流媒体和各个商业网站也不断往视频化的方向转型,各类以视频应用为主的新平台、新机构,也不断出现。可以看到一些数据,视频用户规模突破10亿,MCN机构在5000家左右,人均短视频应用时长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这样的万众做视频、万众看视频的时代,对于主流媒体来说,我们感觉到在短视频的生产当中存在一些痛点:比如说短视频内容表现手法怎样不断创新;主旋律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怎样不断增强;优质内容常态化生态怎么实现;怎么样丰富用户视听体验,还有以5G、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在加速推进,持续广泛影响传播的格局,视频应用的场景也在不断的丰富。这种情况下,要解决信息升级消费和结构性的矛盾,只能依靠媒体的自我革命。

在这样的态势下,新华网不断致力于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视频化和移动化的战略,以精品化的思路逐步构建起以视频业务为核心的内容新生态,全面运用全媒体的手段,引领媒介形态变革、促进内容和技术的真正融合,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体验感为一体的精品,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些实践成果。

 

新华媒体创意工场


首先,新华网创建了平台—新华媒体创意工场,位于北京的一个科创园里面,是新华社的创意孵化器。为什么要建这样的平台呢?我们希望以创意视频为核心来探索内容、技术、人才和机制的有机融合,不断推出爆款视频;还希望打造文化、科技的产业基地,促进行业拓展新空间,探索创意+科技的无限可能。这里的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媒体机构给了创业空间,让我们源源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意,为了开发一些新形态的短视频产品,媒创工厂投入了MR演播厅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

MR演播厅是全国最大混合现实的演播厅,拥有四面屏的AR演播系统,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沉浸式仿真环境,可以进行全4K节目录制。和传统演播厅最大的不同是在于根据不同的节目需要,及时地更换场景,所见即所得,实现时间穿越,异地同屏、前景互动的效果,为融媒体产品和节目的开发,创造了很多技术支撑的条件。

另外是MILO MOTION CONTROL,它被用在好莱坞的大片中。我们团队也是全球顶尖的服务团队,核心就是能够让我们通过把它的轨迹制定下来,让它能够无数次精准的重复设定好的拍摄轨迹。大家刚刚看到光绘的效果就是通过拍摄轨迹的制定来实现精准的光绘,还能实现很多无线克隆、一镜到底、上下颠倒的特性。

此外,我们还搭建了专业录音棚、用户测评实验室头脑风暴室、创意工作室,后期制作、导演等覆盖影视领域各个环节的团队。媒体创意工场的启用系统解决了融媒体产品从创意到最后呈现的技术支撑,构建了具有新华网特色的现象级大片+品牌栏目+资讯短视频视频化的矩阵

 

创意视频案例


下面是一些案例,是创意+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实践。

首先是主旋律创意短视频,也是短视频领域重点方向,围绕着核心报道、重大题材,打造“爆款”短视频产品。原创短视频360多个,访问5000万是20个,访问过亿14个。

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突破:一以内容为根本,实现思想性的突破。好的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有思想的内容、真实的情感、贴近受众的叙事,才能激发受众传播力的核心。我们围绕着中心发掘打动人和事,以艺术的手法组织,比方说围绕着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了《最闪亮的坐标》。建国70周年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倒在黎明前的英雄,我们就选取了4位烈士,以他们的遗书为切入点,找到了这些烈士的后代,在一周之内跨越6个省份,记录一张张令人动容的面孔,通过烈士后代和英雄隔空对话,这部作品升华到祖国母亲和每一位孩子的血肉情深,在思想性上有了突破,这是第一类。

二是跨界融合,在新品类上取得的一些突破。过去一些媒体机构在做短视频的时候,往往受限于做新闻的思路,将内容硬塞在短视频的内核中,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新华网做了跨界的探索。我们研究电视行业的制作理念、拍摄模式和镜头表现手法,借鉴跨行业的经验,在微电影等新品类领域展开了创新的实践。比如说《我梦想 我奋斗 我奔向》的作品就是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微电影,也是国内第一部用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实现一镜到底的作品,请刘烨作为主角,在表演和读白中,让观众体验到了历史的回忆和时间的跨越,这是一镜到底实现的效果。从军装到穿毛衣的无缝对接,都是通过MILO MOTION CONTROL设备来实现了。为了做好这部片子,有200人的团队、服道化都是按照当时的场景来实现的,也是各界机构来研讨的对象。

三是技术创新在表现形态上取得突破。技术创新引领内容变革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态为内容赋能,深入浅出解读党的政策和理论。今年以来,新华网在视频制作中,实现了多个技术性突破的第一次。比如说第一次以MR技术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发布的当天就推出了沉浸式体验的短视频,全息交互看报告,让网民全息全景知道生活发生的改变,这是MR演播厅当天拍摄当天播出的作品。70周年的时候第一次应用数字演员的技术,推出了一部《一生有信》微电影,它的核心是运用好莱坞换脸的技术,与《速度与激情7》中换脸相同的技术来实现的。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历史人物的还原面貌,再现中国历史建设者伟大的事迹。这个是应用了MILO MOTION CONTROL的拍摄。这是我们把历史上几个人物进行贯穿,通过换脸的技术,把过去这些人物真实的还原。在7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融合了前景动画和三维模型,推出了区别于传统方式的《大阅兵》,把明星武器装备开进了演播厅,这是今年7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实时制作的。第一次将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带到了7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推出了短视频《心潮澎湃》,描绘出了观众的情感曲线图。这样的精品力作新华网还有很多,将内容和技术融合,更好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此外,我们建立了很多品牌栏目团队,依托垂直领域的内容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的正能量品牌栏目,包括家国情怀的《国家相册》,依托新华社的中国档案馆收藏1千多万张珍贵照片来讲述历史鲜活细节;《直播联合国》《人物微纪录片》《有话》《组局》以丰富的视觉体验承载主流价值观,为网络提供新的活力。未来还会提供年轻态的品牌栏目,满足网民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新闻资讯短视频,新华网是新闻网站,它还是坚持以新闻立网,发挥网上权威信息主旋律的优势,组建移动端的短视频团队,分发到各大平台。我们一共制作了6000多条原创短视频(截止于11月),开创了平台定制与其他的机构合作,打造《新华直击》栏目,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IP。也在不断拓展视频化的矩阵,丰富创意内容的集群。

 

智能化应用


一直以来,新华社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视频生产中的应用,包括通过机器人生产、人机协作来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丰富视频产品的类型,比如说媒体大脑就是新华网和阿里合资的公司,它就是一系列机器人的集合,能比传统的编辑器提高极大的生产效率,在很多报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有新华社的AI主播,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克隆出真人主播的分身,通过把真人主播的声音、唇型、表情,联合建模形成AI主播。AI主播的团队也是越来越庞大,适合的场景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在传媒的应用能释放媒体人的精力,让人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让人的创意可以应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这才是AI的价值。

 

思考和展望


首先,内容是根本。深刻认识到没有好的内容、没有深度的内容,只会让受众越来越浮躁、社会越来越浮躁,主流媒体还是要以优质的、深度的内容,给受众带来健康向上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新知、凝聚人心、滋养社会。

然后,创意是关键。创意是解决当前内容消费升级与内容生产同质化之间矛盾的关键办法。

再是技术是引领。虽然在技术能力上天然不占优势,但是要有信心。新华网在探索5G环境下的场景交互、搞清移动直播,不断拓展新应用的场景,让技术服务内容,让内容更有吸引力。

最后是受众是指引。眼中有受众,手中有好货。要紧密围绕受众关注的内容话题,以年轻态的话语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体验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也希望更多的机构加入到短视频当中,一起来构建积极健康、智能开放的内容新生态,共同来推动媒体融合新发展。